服务中心

东莞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来源:大鱼棋牌手机官网    发布时间:2025-01-31 04:56:24

  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黑嘴鸥前来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新区过冬;废弃矿坑生态修复,东莞水濂山碧玉湖公园峭壁深潭景观大受市民欢迎;东莞市第二批美丽河湖名单揭晓,再度展示美丽河湖建设阶段性成果;搭建“码上莞理”活性炭更换智慧管理系统,东莞指导VOCs企业规范测算活性炭更换量、更换周期……一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新画卷在莞邑大地上徐徐展开。

  2024年,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正确指导和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东莞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高规格开展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全面巡查整改行动,深入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整改攻坚,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治理、主动式作为、体系化保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逐年改善的态势显著地增强。1—12月,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7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1.4%,内河涌消除劣Ⅴ类比例稳定达80%以上。近岸海域无机氮同比改善17.1%。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02、同比改善3.8%,未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PM2.5浓度2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8%。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99.98%。

  粗格栅、提升泵、细格栅……2024年12月,汩汩清流经出水明渠汇入狮子洋,标志着总投资1.6亿余元的东莞市沙田镇福禄沙污水处理厂二期正式全面运营。“二期被列为东莞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氮削减改造试点项目,对出水总氮的要求更严格。”福禄沙污水处理厂二期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年来,东莞坚持全域统筹、系统推进,加力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污染防治攻坚纵深开展。

  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东莞坚持城乡一体化推进污染防治,实施地表水国考断面保优增优三年行动,推进建成区河涌、东江下游等5个市级统筹管网提质和水质提升项目,以及第三、四批次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2024年新增城镇生活垃圾污水集中解决能力74.5万吨/日、累计建成处理能力451.5万吨/日,新增生活垃圾污水管网361公里,全市累计建成生活垃圾污水管网约1.7万公里,均位居全省前列。城镇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4.46%,同比提升2.56个百分点,BOD规模占比达41.09%。落实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在省入河排污口平成13362个入河排污口录入,完成80个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加强陆源总氮削减治理,石马河、东引运河等重点河流总氮实现同比下降,36个问题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75%,两条国控入海河流断面总氮阶段性达到攻坚目标。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燃气锅炉全方面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开展217家涉气重点源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全覆盖排查整治;搭建“码上莞理”活性炭更换智慧管理平台、714家重点企业纳入信息化监管,完成511个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问题治理,开展常态化VOCs走航监测整治异常高值点位,帮扶涉VOCs问题企业整改4403家(次),指导332家涉VOCs重点企业完成分级评价、208家企业完成深度治理;推动近6000辆国三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建立健全黑烟车闭环监督管理机制,开展多轮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专项整治。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东莞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督促全市32家重点单位开展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工作,实施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确保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稳定达标。

  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园区”,打造“无废会展”“无废产业链”等示范项目,举办“无废马拉松”……东莞“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扎实进展。基本建成门类齐全、产能充足的固废处置能力体系,工业固废、生活垃圾、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均满足全市处理需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围绕“全量纳管、全程智控、全链提升”,创新打造工业固废“三全”治理模式,推动超3.6万家企业使用固废信息化监管平台,省内率先做到普通工业固废产废企业全量纳管。该模式获得广东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二等奖、东莞市“旗峰杯”党建工作创新大赛一等奖。

  首创“志愿服务+道歉承诺”从轻处罚模式,出台细化加处罚款执行流程的规范性文件,全市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示范点项目正式运作……2024年,东莞协同推动执法效能提升和营商环境优化,行政处罚案件指标实现“一增三降”,即复议诉讼案件维持率增加,复议诉讼量、复议诉讼案件纠错案件率、办案超期率下降。

  东莞立足实际,系统谋划推进环境立法,推进完善地方环境法规体系。《东莞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条例》《东莞市普通工业固态废料管理办法》持续推进,《东莞市扬尘污染防治规定》出台在即,茅洲河流域协同立法项目迅速推动。东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体系逐渐完备,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一年来,东莞严格执法,构建生态环境“3+6+3”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体系。事前送服务,深化打造“生态先锋”“环保医生”“百宝箱”三大党建服务品牌;事中慎处罚,推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监管执法“观察期”制度、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制度、轻微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免罚清单制度、执行和解制度、加处罚款工作制度六大举措;事后强监督,健全日常监督、执法稽查、责任考核三方面执法监督机制。东莞生态环境执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兼顾法理与人情,取得明显成效。

  东莞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持续发力,向纵深稳步推进。2024年共计44宗案件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其中30宗已通过磋商成功结案,全面贯彻应提尽提、应赔尽赔,彰显了制度的效力与执行力。值得一提的是,积极推动并建成全市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示范点,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生态修复经验,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与蓝本。同时,东莞首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填补了东莞在该领域的空白,助力制度改革迈上新台阶。

  在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方面,东莞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将全市1.3万家企业约2.5万套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接入市级在线监控平台,三大污染防治管理平台实现污染排放精准溯源、科学预警、实时管控,落实异常预警任务闭环处置。创建政府第三方自动监控巡查预警“线上+线下”全链条闭环监督监管新模式,有效提升重点企业问题首办解决率。健全完善专管员辅助监督管理模式,基本实现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和重点时段全覆盖监管检查,环境隐患问题发现和处置能力持续提升。

  “非常感谢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对我们项目的全力支持,正是有了这样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作为坚强后盾,我们才可以抓住机遇实现突破。”2024年12月,东莞市清溪镇某精密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代表带着一面“优质服务助发展,心系企业办实事”锦旗登门致谢。2024年6月,此公司订单量激增,迫切地需要办理增资扩产项目环评审批手续。东莞生态环境部门马上行动,通过实地了解企业情况、精准提供审批业务指导、及时进行线上技术对接等举措,为该公司办理项目环评审批手续提供帮助。环评审批手续快速完成,项目顺利落地,帮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一年来,东莞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服务,逐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环评审批作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第一道防线,东莞市生态环境审批部门对受理的项目环评开展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对公司办理环评手续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审批人员采取电话沟通、线上技术对接、实地调研、组织线下专题对接会等措施,为公司可以提供精准高效的指导和帮助。截至2024年12月,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325份,总投资额超过2690亿元。

  不仅如此,东莞还深化多个生态环境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提质增效。成立重点项目专班服务制度,主动提前介入重点项目的选址和环评工作,前置梳理项目难点,分析评估项目选址环境影响,协调落实总量指标,加速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推进“多证合一”并联审批改革,推动生态环境领域行政审批事项集成化办理,实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入河排污口设置、排污许可和排水许可4个行政许可事项的“一套材料、一次性受理、同步审查、同步审批”集成化办理,让企业跑一次最多可办理4张证。针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部分建设项目,实施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受理当日即完成告知承诺审批,提高环评审批效率。

  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是促进源头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手段。东莞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创新,省内率先开展工业固废专项清洁生产简易流程审核试点,创新将审核流程由原来7个阶段35个步骤简化为4个阶段,审核时间由12个月压减到6个月,并通过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组织的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评估。

  在产业布局上,东莞将国土空间规划有关要求及镇街细化成果融入2024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同步更新准入清单,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绿色发展。引导建设一批高效集约绿色发展的共性工厂,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批复建设28家共性工厂。制定环保领域“领航企业”遴选标准,推动4家环保生产性服务企业首批“免申入库”。

  东莞将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提升ECO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东莞实践。

上一篇:建、改、修污水管网1000公里山东加力提升生态环境建设